用户评价: 0 / 5

减星减星减星减星减星
 

https://www.lifesitenews.com/analysis/conversion-therapy-is-widely-misunderstood-heres-what-it-actually-is/

「轉化治療」普遍存在誤解。以下是其真實定義

‘Conversion therapy’ is widely misunderstood. Here’s what it actually is

該術語遭刻意曲解,以塑造冷酷治療師強迫道德價值觀於無辜受害者之負面形象。事實恰恰相反。

 20251108

SB2010 studio/Shutterstock

托馬斯·科伊( https://www.lifesitenews.com/author/thomas-coy/

2025年11月6日

 

(LifeSiteNews)( https://www.lifesitenews.com/ )—「轉化治療」一詞由LGBTQ運動及其支持者所用,用以定義諮商師與治療師協助受非自願同性吸引困擾者,從同性戀傾向轉變為異性戀的努力。此詞亦適用於協助個人從跨性別認同回歸生理性別認同的過程。該詞彙遭LGBTQ運動刻意曲解,以塑造冷酷治療師強加道德價值觀於無辜LGBTQ受害者之負面形象。事實恰恰相反。

 

當前精準描述專業治療的術語應為「性取向改變努力(sexual orientation change efforts)」(SOCE),此療法旨在協助受非自願同性吸引困擾者改變性取向。由於大眾普遍缺乏對「轉化治療」或性取向改變努力的認知,這些術語常因無知而遭廣泛譴責。本文旨在為讀者提供基本事實。

 

根據我的研究,性取向改變努力通常包含三個特定組成部分。根據治療師或諮商師的不同,這三個部分會被賦予不同的優先級。其中一個部分側重於心理分析療法,即治療師協助當事人探索其與父母及同儕的過往與現有關係。通常,揭露的羞辱事件模式與不健康人際關係,有助於解釋當事人為何發展出同性吸引。同類精神分析探索亦有助揭示性別焦慮症(2013年前分類為性別認同障礙)的成因。

 

若治療師優先採用精神分析療法,通常會協助當事人理解阻礙異性戀發展或生理性別認同的心理創傷。治療師與當事人將共同建立嶄新的人際關係與記憶,以中和過往的負面影響。

 

性取向改變努力的第二環節是認知療法。治療師將引導當事人審視改變性取向的決策過程,包含:誠實評估相關困難、分享他人經歷案例,以及治療師的多重支持方式。同時也會探討同性戀生活型態或跨性別身份與異性戀生活型態或生理性別身份的現實差異。

 

在認知治療環節中,當當事人提及過往羞辱事件或不健康的人際關係時,治療師會闡明當事人擁有自主回應的權能—無須將他人負面言論視為自我真相。當事人或許無法改變他人,但具備透過認知力量重塑自我的能力。

 

第三個性取向改變努力的環節著重協助當事人建立健康的非性向人際關係。多數具有同性戀傾向或性別焦慮者,往往未能與同性父母或同性別同儕建立健全的支援性關係。當事人常因生理性別認同產生自卑感—男性可能否定自身陽剛特質,或自覺缺乏男子氣概。部分具有同性吸引傾向者試圖透過同性接觸獲取陽剛特質。與客戶同性向的性取向改變努力的治療師能協助客戶學習以非性愛方式與同性互動。治療師將引導、建議並支持客戶探索這片嶄新的關係領域。許多性取向改變努力的治療師成為客戶學習的正面典範。

 

筆者所接觸或研讀的使用性取向改變努力的技巧的治療師中,無人主張應強迫同性戀者或跨性別者改變性取向或性別認同。他們堅決主張的是:那些對同性產生非自願性吸引的人,擁有自我決定權以嘗試改變性取向,包括尋求專業協助的機會。他們主張此權利同樣適用於欲逆轉變性手術的跨性別者,以及渴望認同生理性別的性別焦慮症患者。性取向改變努力的治療師服務的對象,是主動尋求協助改變自身狀態的同性戀者與跨性別者。

 

針對父母送往性取向改變努力的治療師處的兒童,治療師將成為兒童與父母的資訊來源。治療師可向兒童及父母闡明:無人天生為同性戀或跨性別者。某些導致同性戀傾向與性別焦慮症的心理動力學因素,可透過家庭互動模式加以解釋甚至辨識。藉由案例分析,治療師能為兒童提供希望—異性戀認同或生理性別認同是可實現的目標。治療師往往會花更多時間與父母合作,以營造支持異性戀發展與生理性別認同的環境。性取向困惑的兒童越早接受性取向與性別認同治療,就越有可能達到父母期望的結果—建立異性戀傾向及/或生理性別認同。

 

此外,性取向改變努力的治療師尤其擅長協助曾遭受同性性虐待的兒童。在當今社會逐漸接納成人與兒童性關係的風氣下,此類治療師會將過往的成人兒童性關係視為對兒童造成混亂與傷害的性虐待。治療師能協助兒童從過往創傷中復原,邁向健康的異性戀發展與生理性別認同。

 

自1970年代起,部分同性戀運動人士便致力阻止那些對同性產生非自願吸引者尋求專業協助以改變性取向。如今此目標已成為LGBTQ社群的主流立場。

 

LGBTQ運動人士聲稱轉化治療/性取向改變努力具有危害性。一般而言,對當事人可能造成的傷害在於:若無法改變性取向,可能導致失望或抑鬱情緒。透過性取向改變努力改變性取向的成功率,大致等同於其他心理分析式談話療法的成效。然而,即便心理分析或認知療法可能導致類似傷害,從未有運動倡議者要求禁止為欲克服酗酒、吸菸、藥物成癮、憂鬱症或厭食症者提供此類治療。

 

若性取向改變努力造成重大傷害,其受害者實為整個LGBTQ運動。當某人從同性戀取向轉變為異性戀取向時,便否定了LGBTQ運動鼓吹的兩大謬誤:其一是「天生如此」的論調,其二是「同性戀取向不可改變」的假設。盡管數十年來致力尋找「同性戀基因」,至今仍未發現,相反地,證據指向多種成因因素。試圖改變同性戀傾向或跨性別認同者,往往揭露了該生活方式帶來的虛無與絕望。過去五十年來,LGBTQ運動對此的回應,卻是貶抑那些渴望脫離LGBTQ身份認同的個體。

 

禁止性取向改變努力反而造成最大傷害。當人們被剝奪尋求專業協助以達成異性戀目標或認同生理性別的權利時,實質上是剝奪了臨床心理健康服務。此舉可能導致憂鬱、有害的人生抉擇甚至自殺—恰恰是LGBTQ運動者聲稱性取向改變努力會造成的後果。當禁令施加於曾遭同性別者的性侵的兒童及青少年時,其對社會造成的危害更呈指數級擴散。

 

筆者於2006年聽聞前同性戀者詹姆斯的證詞。詹姆斯自五歲起便遭男性保姆性侵,少年時期更因模仿施虐者所學的同性性行為,被發現對年幼男孩實施侵害。當時他對性行為的認知僅限於同性行為。青少年時期尋求學校輔導員協助時,輔導員竟告知他「同性戀是天生的」。年長後,他因對年幼男孩實施從施虐者學來的同性性行為而遭發現。當時他對性行為的認知僅限於同性戀模式。青少年時期尋求學校輔導員協助時,對方宣稱其過往行為證實他是同性戀,且別無其他性取向選擇。此後數年間,他發現同性戀生活令人失望且空虛。所幸他尋獲一間採用性取向改變努力元素的基督教事工機構,成功改變自身性取向並最終成婚。回顧過往,他痛惜當年學校輔導員將他歸類為同性戀者,卻從未告知任何能協助他追求異性戀取向與身份認同的選擇。

 

總而言之,醫療協會與大學中壓倒性的LGBTQ影響力與偏見,已導致學術機構全面禁止任何性取向改變努力培訓課程。LGBTQ運動在持續禁止性取向改變努力並邊緣化那些渴望改變同性戀取向或跨性別認同的個體時,充分展現了何謂不寬容。

 

托馬斯·科伊於2012年完成碩士論文〈專業界對同性戀治療的分歧及其受同志政治運動影響之探討〉。 該論文可於Deep Blue( https://hdl.handle.net/2027.42/117692 )及ProQuest Dissertation & Theses Global資料庫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