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stevestewartwilliams.com/p/fewer-young-people-are-identifying
越來越少年輕人自認非二元性別或非異性戀
Fewer Young People Are Identifying as Non-Binary or Non-Heterosexual
新報告顯示非傳統性別認同的近期增長可能已達峰值
史蒂夫·史都華-威廉斯(Steve Stewart-Williams)( //substack.com/@stevestewartwilliams">https://substack.com/@stevestewartwilliams> )
2025年10月15日
Photo by Zoshua Colah( //unsplash.com/@zoshuacolah">https://unsplash.com/@zoshuacolah> )on Unsplash( https://unsplash.com/ )
值得關注:自認非二元性別或非異性戀的年輕人比例正在下降。此現象在2010年代持續攀升,於2020年代初達到高峰後,現今數據似乎呈現回落趨勢。
此結論源自非正統社會科學研究中心(Centre for Heterodox Social Science)埃里克·考夫曼(Eric Kaufmann)發布的最新報告( https://www.heterodoxcentre.com/research/chss-report-no-5/ )。以下是報告中的兩張圖表。
首圖呈現2016至2025年間不認同男性或女性身份的學生比例。需注意考夫曼將此等同於跨性別認同,但除非我理解有誤,此為謬誤——許多跨性別者仍認同男性或女性。
第二圖表顯示2015至2025年間自認非異性戀學生的比例。男和女同性戀者比例保持穩定,但自認酷兒或雙性戀者比例則有所下降。
此趨勢可能源於何種因素?首要釐清的是:這絕非因年輕人變得較不覺醒、更宗教虔誠或更保守,亦非因他們減少使用社交媒體。考夫曼驗證了所有這些假設,均未發現支持證據。
然而他發現某個假說獲得部分支持:此趨勢部分源於心理健康狀態的變化。疫情期間青少年心理健康曾跌至低谷,此後有某程度的回升。若此變化確實驅動了性向認同的轉變,統計數據顯示當控制心理健康變因後,時間趨勢顯著減弱。但該趨勢並未完全消失,故心理健康變化並非唯一因素。
另一種可能性在於,自認非二元性別或非異性戀在某種程度上曾是青年文化潮流,如今正逐漸消退。正如考夫曼所言( https://x.com/epkaufm/status/1978074268656173305 ),此現象「最類似時尚潮流的褪色。其發生與政治信念轉變及社交媒體使用模式變化基本無關,盡管心理健康改善確實發揮了作用。」
當然,這並非否認確實存在非異性戀者。此論點僅指出:在特定群體中,此類認同曾一度成為時尚,因而導致數據出現一定程度的膨脹。
- 您可在此( https://x.com/epkaufm/status/1978074195767480659 )閱讀考夫曼關於此研究的熱門推文串。
- 您可在此( http://centre%20for%20heterodox%20social%20science/ )閱讀他對該研究的摘要。
您可在此( https://www.heterodoxcentre.com/research/chss-report-no-5/ )閱讀完整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