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评价: 0 / 5

减星减星减星减星减星
 

https://www.lifesitenews.com/blogs/charlie-kirk-embodied-true-charity-by-confronting-the-lefts-pro-abortion-and-pro-lgbt-lies/

查理·柯克以直面左派支持墮胎與LGBT群體的謊言,展現了真正的仁愛精神

Charlie Kirk embodied true charity by confronting the left’s pro-abortion and pro-LGBT lies

在左派眼中,查理·柯克對傳統價值觀的堅定捍衛是「挑釁」。但真正的基督教仁愛要求我們說出真相,即使這會冒犯他人。

美國轉捩點組織聯合創始人查理·柯克

安德魯·哈尼克/蓋蒂圖片社

道格·格雷恩 ( https://www.lifesitenews.com/author/doug-grane/

2025年9月16日

 

LifeSiteNews) ( https://lifesitenews.com/ ) — 2025年9月10日查理·柯克於猶他谷大學遭殘忍暗殺的事件,震撼世人良知。泰勒·羅賓森(https://www.lifesitenews.com/news/charlie-kirk-assassin-suspects-alleged-male-partner-identifies-as-transgender/),這名22歲槍手因受進步主義意識形態的毒害、左派媒體與社群平台(Discord、ANTIFA)的有害影響,以及暴力線上遊戲文化(《地獄潛行者2》、《決勝時刻》)的侵蝕而激進化,僅憑一槍便扼殺了這位為真理、基督教原則、言論自由與愛國主義發聲的有效而充滿活力的代言人。

 

從行兇步槍中回收的三枚未擊發彈殼上,刻有發人深省的警示字句:「嘿,法西斯!接招!」「哦,美麗的再見,美麗的再見,美麗的再見再見再見」(取自意大利反法西斯游擊隊歌曲《美麗的再見》歌詞),以及「若你讀到此處,你就是同志 笑死」(網路嘲諷梗句)。

 

柯克這位將「美國轉捩點」組織打造成抵禦文化腐朽堡壘的年輕激進分子,向來不乏爭議。他直言反對墮胎屠殺、婚姻制度瓦解、跨性別主義,以及意識形態對制度的侵蝕。正因如此,他備受憎恨。

 

柯克之所以遭人憎恨,正因他捍衛奧斯·金尼斯的「自由金三角」理論:自由需美德為根基,美德需信仰為支柱,信仰則需自由為保障。

 

而今他逝世後,當年妖魔化他的那些聲音,正企圖以道德模糊論將其遺產掩埋。

 

身為天主教徒,我們哀悼的不僅是政治盟友,更是以生命見證福音的嚴苛要求的基督弟兄。《天主教教理》提醒我們:人類生命自受孕至自然死亡皆屬神聖(CCC 2258),而謀殺乃是向天上哀號的可憎罪行。同樣地,創世記19章譴責並獲教會道德教導重申(《天主教教理》2357)的所多瑪之罪,正是那些觸動天庭復仇的重罪—它傷害神聖秩序,危及靈魂。

 

我們為查理的永恆安息祈禱,為其家屬祈求慰藉,並為兇手的轉化祈求。然而在這悲痛時刻,左派卻散播著惡毒論調:柯克所謂的「仇恨言論」竟成了他喪命的肇因。

 

MSNBC電視台的刺殺事件後評論,正是這種荒謬的受害者歸咎論典型。資深政治分析師馬修·陶德宣稱:「仇恨思想催生仇恨言論,進而導致仇恨行徑。」 (陶德因言論遭MSNBC解僱。)

 

在左派視角中,柯克對傳統價值觀的堅定捍衛並非仁愛之舉,而是挑釁行為—點燃刺客怒火的導火線。

 

這不僅是政治話術,更是神學倒置,徹底背離了基督教仁愛的真諦。正如聖保羅所言,真正的愛喜歡真理(哥林多前書13:6)。它絕非世俗時代兜售的虛假溫情—在那個情感凌駕事實、冒犯即終極罪惡的時代。

 

不,源自神的愛的真實仁愛要求我們即使真相傷人仍須直言,因靈魂得救危在旦夕。聖多瑪·阿奎那在《神學大全》中教導:當兄弟的罪過危及永恆福祉時,兄弟間的勸誡實為慈悲之舉(II-II, q. 33)。

 

因懼怕冒犯而隱瞞真相,並非仁慈;實乃與滅亡同謀。且看我們的主親身典範:耶穌稱法利賽人為「粉飾了的墳墓」(馬太福音23:27)與「毒蛇的孽種」(馬太福音12:34)時,從不諱言。祂的言語確然冒犯—致命地冒犯,最終指向十字架。然而這些話語實為仁愛的巔峰,乃出於愛心,旨在喚醒頑固之心脫離自滿。先前的先知們亦未得善待:以利亞嘲諷巴力的先知(列王紀上18:27),耶利米為以色列的偶像崇拜痛哭,並斥其為淫行(耶利米書3:1-5)。

 

教會博士聖嘉勒·西耶納曾向阿維尼翁的腐敗教宗寫下烈焰般的書信,以灼燒紙頁的言語喚其悔改。「你已將職權出賣為娼」,她如此寫道,但其意在復興而非毀滅。

 

聖奧古斯丁闡明:真正的仁愛(愛)有時需伴隨可能冒犯的糾正,尤其當目的在於糾正罪惡或引導人走向真理時。在《新約講道集》(第八十二篇)中,奧古斯丁論及以仁愛之心糾正他人的責任,援引馬太福音18:15關於勸誡犯罪弟兄的教導。

 

他強調愛要求直面過錯以防靈性傷害,縱使可能招致冒犯:「見弟兄犯罪時不可緘默⋯仁愛催逼你開口。」 同樣地,在《上帝之城》(第一卷第九章)中,奧古斯丁捍衛真仁愛應將永恆真理置於世俗安逸之上,有時需以嚴厲言語喚醒迷途者。他指出因畏懼冒犯而迴避糾正,實為怯懦而非愛。

 

這些聖潔見證者教導我們:仁愛之所以冒犯,正因罪惡冒犯了神。淡化信息等同稀釋良藥。

 

查理·柯克之所以受人愛戴,正因他體現了這般先知般的仁愛。他懷抱英雄氣概,歡欣地將耶穌帶入公共領域。他並非懷恨,而是懷著熾熱的愛,直面吞噬文化的謊言。在墮胎議題上,他呼應教會堅定立場:未出生者即為人,其滅絕非屬醫療行為而是謀殺(《生命福音》57)。當他譴責所多瑪之罪,並批判性別意識形態對每個孩童身上「神的形象」的侵蝕時,他捍衛了神所創造的人類本質真理—男與女(創世記1:27)。

 

柯克對校園「覺醒」洗腦的批判並非偏執,而是對純真的守護的疾呼,此立場與庇護十一世在《天主聖師》中譴責世俗人本主義的立場相契。

 

在左派耳中,這些真理聽來宛如「仇恨言論」,因其拆解了自主與相對主義的偶像。但正如弗蘭妮·歐康納所言: 「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顯出怪異。」柯克的言論僅在脫離客觀道德的世界中顯出怪異。柯克深知:若欲與魔鬼共舞,便隨波逐流;若欲效法基督,就必須背起十字架,成為「毀謗的對象」(路加福音2:34),逆流而行。

 

左派急於將柯克之死歸咎於其言論的行徑,暴露了更深層的異端:對寬容的偶像崇拜。他們將言論等同於暴力,顛倒了正義的本質—追究傳訊者的責任,卻為兇手開脫。這並非新現象,恰如猶太公會審判基督時,扭曲祂的教誨為煽動叛亂以謀求釘十字架之罪。

 

全球恐怖主義資料庫數據顯示,近年左派極端分子實施暴力行為的頻率遠超右翼—然而當保守派人士遇害時,敘事卻轉為「有毒的男性氣質」或「極右言論」。此等虛偽扼殺異議,為溫和的極權主義鋪路,使唯有獲准的虔誠言論得以存續。身為天主教徒,我們拒絕此道。

 

宗教自由包含不受脅迫宣揚真理的權利。死後封殺柯克的言論,無異於嘲弄那些為宣揚真理而殉難的烈士。

 

在未來數日,當嫌犯接受司法審判、美國正面對內部分裂之際,讓我們重拾仁愛的真貌:勇於直言、有時刺耳,但始終聚焦於真理、仁愛、悔改、靈魂救贖與永恆生命。正如查理常言:「讓天堂人滿為患。」

 

神父與堂區應舉辦論壇,傳承柯克的熱忱,毫不妥協地向青年講授教會的社會教義,包括其對「呼天喊地之罪」—如謀殺與所多瑪之罪—的明確譴責。

 

主教們,請效法聖約翰·費雪—寧死於亨利八世的斷頭台,也不屈服。

 

無論平信徒或神職人員,我們所有人都必須決心如柯克般發聲:非出於惡意,而是懷著那「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的愛(哥林多前書13:7)。

 

查理·柯克的鮮血從猶他州土地上呼喊,同時也召喚我們悔改。願他的典範激勵我們為拯救靈魂而敢於得罪人。再次援引聖奧古斯丁之言:「真理如獅子,無需人為其辯護。放它自由,它自會捍衛自身。」讓真理重新咆哮吧。

 

以謙卑通往真理。以勇氣通往真理。

 

查理·柯克,安息祈禱。

 

道格·格雷恩為《逆流而上:歷代英雄天主教徒》(Defiance Press出版)作者,並擔任《歷代彌撒》(第2、3集)執行製作人。